21
2021
07

那些风光摄影师眼中的世界——迈克尔·肯纳

迈克尔·肯纳

1953年出生于英国,1977年移居旧金山,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世界最负盛名的风光摄影师之一,肯纳已经在亚洲、欧洲、澳洲和美国等地的多家画廊和博物馆做过无数次展览,他的作品被全球四十多家知名博物馆和美术馆永久收藏。他出版了三十多本画册集,在全世界有数十家画廊在代理他的作品。(艺飞万家)


1953年,迈克尔·肯纳出生于英国西北部的小城兰开斯特(Lancaster),成长于一个有五个兄弟姐妹的工薪家庭中,兄妹几人都早早地离开了学校,为了家庭生计而开始奔波,对于那个时候的肯纳家来说,能够活下去就是最实际的问题,而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肯纳很幸运的有机会一直接受教育,少年时期肯纳常常感到孤独,火车站、工厂、橄榄球场、空荡的教堂和墓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尽管那时他并没有接触到摄影,但这些地方变成了他日后钟情于拍摄的地方。


11岁时,肯纳进入天主教寄宿学校,立志成为一名牧师,在学校中,肯纳接触不到任何可以接收到外界讯息的媒介,也因此即便是在这里7年的时光也并没有最终留住他,不过在宗教中所获得的自律、冥想、静默却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些风光摄影师眼中的世界——迈克尔·肯纳  王凯丽kellywang最新动态


1972年进入伦敦艺术学校,专攻商业摄影,但他却一直偏爱风光摄影,而学院的教育也让他博览了摄影史上诸位大师的作品,其中比尔·布兰特,尤金·阿杰特等人对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与启发。与此同时,约瑟·透纳,约翰·康斯塔伯等绘画巨匠的作品也令他十分着迷。


在学习中他练就了扎实的照片制作功底也学会了对照片品质的苛刻要求。早期, 迈克尔·肯纳使用的是一部尼康135相机,由于学习和工作繁忙,他只能在清晨早起以挤出时间来拍照,清晨雾霾笼罩的天气逐渐形成了他极简的作品风格。之后他逐渐发现135画幅的底片在最终放大时无法满足他对于清晰度的要求,于是将摄影器材更换为哈苏,这一用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来他坚持6x6的中画幅底片,最终作品均制作成7x7英寸的小规格方照片,独特的观察视角使得他一直偏好慢门拍摄。对光线的控制配合中画幅底片在7x7英寸的相纸上表达出了细腻的层次和精致的影调, 除了对胶片摄影的偏爱,迈克尔·肯纳还有许多摄影的小癖好,他喜欢在清晨摄影,没人打扰的清晨,空气中少了嘈杂噪音,光线也更加柔和散漫;他也喜欢在夜间静静地长曝光十小时,在漫长的时间里,河水流动、星辰转移,每一处风吹草动都让摄影的结果充满不可预知,冲洗的每一刻都有可能遇见惊喜。


肯纳的足迹遍布东方,他喜欢东方的文化,比如他喜欢俳句,曾坦言这是受到了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而在2002年,肯纳在北海道遇到了他终生难忘的一棵树。那是一个异常寒冷的早晨,大片的雪花在风中乱舞,湖面完全冻成了白色,天地间的冷寂只偶尔被天鹅刺耳的叫声打破。就在那时他看见了那棵橡树,像一株特大号的盆栽,优雅而充满形式感,一种典型的日式风格蕴含于这棵树的形状中,像一幅木质版画。

这之后,肯纳一有机会就会来到北海道拍摄这棵树,2009年,这棵树因为安全原因被砍掉,直到2013年肯纳才再次重回屈斜路湖。“最终的朝圣之旅与我和这棵树的第一次相遇一样,寒冷而寂静。除了树以外,冰冻的湖面、嘶叫的天鹅都与从前一样。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而有些东西却奇妙地保持了原样。我现在依然会时不时回到屈斜路湖,散步、聆听、回忆,以及拍照。”


肯纳的很多拍摄也将目光着眼于中国,2008年开始他连续三年拍摄了黄山,他还到过北京、桂林,他用黑白照片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世人熟知但又有些陌生的故事,他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首诗,你很难想象这些极具东方韵味的照片竟然是出自一位英国人之手。这些静谧的影像、精致丰富的黑白影调让人无不赞叹,而他极简的构图又传递了一种东方式智慧的意境,而这,也是他发自内心的对于自然的真挚赞美。


他的作品中从来没有人物,在他看来,如果自己所展现的这一幕故事中有人物的出现的话,人们就很容易被卷入到当事者的故事中,但他所拍摄的风景中,却总有人们的记忆,人们曾经到过那里的证据在他的作品中还依稀可以看到。


肯纳的作品,在表现他对于风景的杰出感受力的同时,也显示出了他拥有超群的形式还原能力,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自然景象中提炼出有力、简洁的视觉元素,以构成给予人心灵抚慰的宁静、澄明画面。他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气场,仿佛作品就是一个狭小的入口,而画面中那些伸向天空中安静的树、沉默而大气的石头,向人们发出无声的神秘代码,邀请观者进入另一个世界。 肯纳的实践告诉我们,美的照片是如何在恰当的时机中才能完成,而自然中栖居着多么巨大的诗意,他的洞察力将其深深地凝聚在一起,从而转换成更多的表现力,更多的热情和敏感。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